學名
Amblygobius nocturnus  
發音 
Amblygobius nocturnus短唇鈍鰕虎
by: ©Randall, John E.
命名者 (Herre, 1945) 棲息深度 3 - 30公尺
中文名 短唇鈍鰕虎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  中國大陸名 短唇鈍鰕虎魚 
最大體長 10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、狗甘仔、短唇鈍鯊 
世界分布 中西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南部、西南部、北部、東北部、小琉球、東沙 
棲息環境 礁區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菲律賓巴拉望省 
同種異名 Amblygobius klausewitzi, Amblygobius nocturnes, Ctenogobiops klausewitzi, Yabotichthys nocturnus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。陳等(2010)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。  Herre, A. W. C. T. 1945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陳正平, 邵廣昭, 詹榮桂, 郭人維, 陳靜怡 2010 
典藏標本 ASIZP0057634 NTOUP200712-121 NTOUP200712-167  
英文俗名 Nocturn goby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第一背鰭 Ⅵ;第二背鰭Ⅰ/13~15;臀鰭Ⅰ/13~15;胸鰭 19~20。縱列鱗 63~66;無背鰭前鱗。標準體長為體高的4.7~6.4倍。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約等高。尾鰭形狀較尖,尾鰭長等於或稍小於頭長。腹鰭癒合膜處較低。頭、身體呈淺灰色;體側有2條淺紅色的寬縱帶:第一條縱帶由吻端穿過眼的中部,沿體側背部直達尾鰭上葉;第二條縱帶由口角處開始,經頰部、鰓蓋、胸鰭基部,沿體側中部延伸至尾鰭中部。沿第二背鰭和基部具6個小紅斑;第二背鰭和臀鰭近基部處各具淺紅色寬縱紋;胸鰭和腹鰭無色。

棲所生態

暖水性近岸底棲小型魚類。生活於淺海泥沙、碎石、珊瑚、岩礁區偶也件魚海藻叢生的海域。幼魚喜集群,成魚雌、雄成對生活。掘洞隱於石礫縫隙之內。利用鰓部濾食底棲小型無脊椎動物、有機質和藻類等為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西印度洋區海域:馬爾地夫、紅海與波斯灣。太平洋區海域:菲律賓,北至臺灣、日本沖繩,南至大堡礁。臺灣分布於南部、西南部、東北部及北部等海域。 

漁業利用

小型魚類,不具漁業價值。 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